资料下载

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科研处 > 进化教育 > 正文 >

关于开展“进化教育论”征文活动的通知

[腾讯官方微博] 发布时间:2014-11-04 点击:

各位研究员及有关教师:

为了进一步推进“进化教育论”的探讨与研究,我院决定组织编写且公开出版一套进化教育论研究丛书。现特向各位研究员以及工作在教育一线的专家和教师开展“进化教育论研究”征文活动,评审录用的稿件将编入该丛书。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文主题

本次征文活动的主题是“进化教育论理论研究”、“进化教育论教育案例研究”以及“因材施教专题研究”。主要围绕在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深刻把握和践行进化教育论。有关此主题的一些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均可成为研究对象与征文内容,作者可结合实际自行拟题。

二、征文要求

1.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案例真实,数据翔实,符合学术规范。

2.正文前要有摘要200字以内)和关键词3-5个)。引文要细加核对。注释统一用脚注,每页编号。参考文献置于论文最后。注释和参考文献要写明作者(主编、译者)、篇名(书名)、报刊名称及日期或期次(出版社及出版年份)、页码等。

3.论文篇幅在4000-5000字,文章格式设置为:正文五号宋体、单倍行距。

4.征文报送截止日期为20141215

三、投稿方式

论文投稿一律采取电子邮件方式。请投稿作者于截止日期前,以“进化教育论论文:论文题目”为邮件名,发送至电子邮箱:kyc303@qq.com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湖北省长江进化教育研究院办公室杨老师。

联系电话:027-81627281

特此通知。

 

附件:1.“进化教育论”解读

2.论文格式参考范文

                                

                               湖北省长江进化教育研究院

                                 2014年10月30

附件1

“进化教育论”解读

面对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教育必须重新确定目标:新的教育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发挥和增强自己的创造潜力,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生活和理解生活。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涂宏斌校长在总结自己多年从事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勇于突破传统教育理论的思维方式,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融合的视角,从系统论和广义进化论出发,创建一个崭新的教育学理念——进化教育论。它也是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的基本办学理念。

进化教育论崇尚爱因斯坦科学美学简单性原则,它只有两个基本原理加上一个原则,即自主成长原理、环境选择原理和杂交优势的原则,可公式化简单地表示为:进化教育论=(自主成长原则+环境选择原则)×杂交优势原则。

自主成长原理指出:学习主体是一个高度进化的自组织系统。它具有自主成长的潜能,其成长趋势中包含有善、恶等诸多方向,是一种多方位的卵形体(鸡蛋型),它是以有序化为主导方向的生长体。

环境选择原理指出:学习主体的自主成长是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中才得以实现的。个体发展具有多种多样的可能性,而环境在选择哪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也称之为环境决定原理。在高等教育这个系统中,人才不是被机械地加工出来的,而是由育人环境孕育出来的。办教育就是为受教育者提供一个可优化的育人环境。

杂交优势原则是指两个不同性状的同一层次的系统组合后导致形状扩大,从而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杂交优势原则运用在教育系统中实际上是一种对育人环境加以改进的最有效手段,通过多层育人空间的杂交组合必将改善我们的育人环境,从而构建成多元性的、富有包容性的优越的育人环境。

概言之,环境(空间)是进化教育论关注的焦点,环境选择原理是进化教育论的精髓。环境选择原理在揭示环境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时,还告诉我们:做好环境建设与优化是环境发挥选择作用的基础。同时更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如何实现环境的建设与优化,是全部教育工作必须认真解答的问题。

 

 

 

附件2论文格式参考范文

 

“进化教育论”指导下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XXXXXX

(单位  湖北 武汉 430205

 

    摘要:

关键词:进化教育论;通识教育;课程评价;改革与实践

 

The reform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n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appraisal instructed by the theory of evolutional education

XXX, XXX

一、“进化教育论”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一)“进化教育论”的含义

“进化教育论”的思想理念是由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的创始人、校党委书记涂宏斌教授首先提出并付诸于教学实践的。所谓“进化教育论”,就是在教育过程这个系统中遵循进化规律,改善、优化育人环境,从而孕育学习主体(学生)成人成才的教育学原理。“进化教育论”对教育本质的描述,即:作为自组织系统的学习主体具有自主成长的潜能,在育人环境的选择下,使其自主成长的某些特质得以释放和保留,从而使学习主体的素质得以改变。[①]

(二)现代通识教育的起源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可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从20世纪开始,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我国的通识教育与实践,始于五十年代中期,代表人物为著名教育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他认为大学教育应该是“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本末兼赅,通重于专”,由此开创了清华校史上培养一流人才的黄金时代。[②]

(三)“进化教育论”与通识教育的内在联系

相对于高校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而言,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专业教育培养“职业人”的基础之上,将学生塑造成健全的“社会人”,使其既会做专业的事,也会做社会的人。而只有完成这个双重教育的过程,才能使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毕业时能够适应激烈竞争的职场环境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进化教育论”包含“自主成长、多元融合和环境优化”这三个核心观念。由此可见,在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加强通识教育,实际上就是在践行“进化教育论”。

 

    二、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现实问题

    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界启动规模宏大的文化素质教育工程以来,通识教育就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然而,作为通识教育灵魂的通识教育课程仍存在不少问题,如设置不合理、质量差强人意等诸如此类的困扰各大高校通识教育教学实践的种种问题。如何保障通识教育课程质量成为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成败的着眼点,而通识教育课程质量得以保障的关键在于通识教育课程评价。{C}[③]{C}课程评价是以具体的课程为对象,以判断课程的价值及其功能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不是单一单向的,而是对于教学课程主体的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等有关教育职能部门的综合评价体系。面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现实问题,必须引起高等院校及有关教育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究其根源,可以对应“进化教育论”的三个核心观念加以分析:

(一)学生考核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育国防教育课程、社会人文教育课程、自然科普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模块。而在我国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通识教育的发展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局面,很多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上不够重视,导致通识教育课程相对单一,甚至与专业课程混淆重复。武汉大学的曾德军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中,对武汉大学现行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调查发现72%的学生认为“(通识教育)课程只注重知识的罐输,忽视给学生提供思考、分析和批判的方法”。{C}[④]{C}从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的角度来看,对于通识教育的对象——学生而言,现行的考核模式过于单一,大多数高校仍然沿用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没有体现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差异化,往往使学生陷于考试的无形压力之中,容易产生通识教育课程“既没有专业课程有用,还费时费力”的厌学心理。单一化的通识教学考核模式只会让学生疲于应付,这与“进化教育论”提出的使学生“自主成长”的教学观念是背道而驰的。

(二)教师考评功利化倾向明显

教学目标是否能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水平,教师作为教学成败的关键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中对于任课教师的考评,仍然是简单套用专业课程教师的考评方式,以课程通过率、优秀率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以课程相关的教学科研获奖情况作为加分要素,而课程考核又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评优晋职和职称评定,致使通识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得不陷入片面追求功利化教学的误区,最终导致通识教育课程质量无法提高。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在短期教学过程中,难以显现明显的教学成果,通识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其对于全面建设和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和决定性作用作为任课教师应该有清楚的认识。通识教育不是专业教育的陪衬,更不是专业教育的累赘,应该真正做到和专业教育“多元融合”,从而能够相互促进、协同发展,这也正是“进化教育论”所倡导的。

(三)课程教学配套体系的考核缺失

    任何一门课程能够真正取得教学实践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除了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的认真教学,还必须建立健全与课程教学配套的相关体系,通识课程当然也不例外,而这一点恰恰是大多数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评价过程中最为忽视的。通识教育课程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肯定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式的单一教学模式,应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以促进教学不断提升。因此,完善的教学配套体系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有机组成部分,根据不同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也有不同。例如,硬件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能在户外的素质拓展基地进行教学,使学生有各种亲身体验,其教学效果一定由于单纯的课堂讲授;软件方面,由于通识教育的特殊性,应开拓多重有效的课程学习交流形式,如国学教育课程可以利用现代网络建立课程互动、资源共享平台,利用校园学生组织创建国学社团延伸第二课堂等。通识教育课程不应局限于对学生、教师进行评价,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理应包括对课程教学配套体系的考核,从而有效促进通识教育的改革实践,这也与“进化教育论”提出的“环境优化”观念不谋而合。

鉴于通识教育有别于专业教育的特殊性,因此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绝对不能简单机械地照搬照抄专业教育课程已经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否则会使通识教育走向“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学校难开”的死胡同。

 

    三、运用“进化教育论”探究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评价实践

    通识教育课程评价是指对通识教育课程及其实施进行的价值评判和实际功能实现程度的评判的实践活动。因此,评价对于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符合通识教育思想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机制,是全面推进通识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C}[⑤]{C}建立健全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是高校通识教育改革与实践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进化教育论”的三个核心观念恰好可以演化为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的三大标准:

(一)基于学生的“自主成长”标准,即通识教育课程对于学生的考评,应着重考核是否符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自身性格的完善以及文化涵养的提升,摒弃传统应试教育以分数论英雄的单一考核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性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使其自主成长的教学目的。

(二)基于教师的“多元融合”标准,即通识教育课程对于教师的考评,应着重考核是否在教学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促进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做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和有机融合,摆脱机械单调的课堂说教式、知识灌输式教学,积极探索学科之间、课堂内外的多元融合式的通识教育创新模式。

(三)基于教学的“环境优化”标准,即科学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和教师的考评,其应该是多方面、全方位的综合评价。通识教育的成功,相关课程教学配套体系至关重要,因此,教学环境理所应当纳入到课程评价范畴之中。

四、结语

作为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重点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全国各地高校都越来越加以重视,采取了形式各异的改革措施运用于通识教育教学实践。可是,就目前国内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的现状而言,最终的教学效果大多并不容乐观,甚至与课程设置之初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归根结底原因在于,通识教育受到当今社会功利化的负面影响,没有把握好其本身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从而陷入了形式主义的应试教育怪圈。而有效摆脱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发展困境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进化教育论”的理论精髓,其所倡导的三个核心观念,恰好可以帮助现在通识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打开思路,各个高校应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国情、地情和校情,不断探索符合自身“自主成长、多元融合和环境优化”三位一体、科学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从而有效保障和促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登超.进化教育论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324.

[2]冯惠敏.梅贻琦的通识教育观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

[3] 李满满.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1.

[4]曾德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

 

作者简介:(略)



[]{C}周登超.进化教育论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324):100-101.

{C}[②]{C}冯惠敏.梅贻琦的通识教育观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

{C}[③]{C}李满满.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1.

{C}[④]{C}曾德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

 

[⑤]曾德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