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下载

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科研处 > 成果集粹 > 正文 >

我国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腾讯官方微博] 发布时间:2024-04-11 点击:

我国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李宗山


摘  要:我国高职专业群建设先后经历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时期以及职业教育改革时期。展望我国专业群建设,建设需求驱动需主动作为,建设资源策略需整合共享,建设效果评价需多元参与。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政策推进


当前,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进入了新时期。“专业群”概念自2006年首次以文件政策的形式被提出以来,高职专业群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专业群作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需求的“桥梁”,成为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载体,专业群建设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对我国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的政策推进进行探究,以期对未来高职专业群发展提供参考。


一、我国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政策推进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时期(2005-2014)

2005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该文件提出要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大力发展时期。

1.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时期(2005-2010)。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2006年11月,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出台《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成50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通过教学骨干和专业带头人、实习基地、课程体系等方式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形成500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专业群建设的提法第一次正式地出现在国家政策文件中,据此,诸多学者认为2006年是专业群建设元年,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对专业群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展示了极大的热情,示范性专业群、重点专业群、特色专业群、现代化专业群建设、品牌专业群建设等说法相继出现在各省市高职教育的立项文件中,极大地推动了高职专业群建设发展。自2006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经过先后确定了100所建设单位和443个重点建设专业群。这一阶段,政策的推进导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确定服务宗旨、就业导向的方针。《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向市场驱动、宏观引导、就业导向转变。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指出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为专业群的组建方式给予了导向。

第二,实行专项资金项目管理保障经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指出,专项资金支出主要包括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费、课程建设费、师资队伍建设费、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费等非基建类费用和基本建设费、项目管理费。《办法》的出台保证建设计划顺利实施,同时也为专业群建设所涉及的层面指明了方向。

第三,加强课程改革力度提高教学质量。《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积极探索校企组合新模式、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该《意见》确定了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具体要素措施内容。

2.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时期(2010-2014)。2010年7月,教育部联合财政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提出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建设院校。同时该《通知》提出要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等方式促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1-2012年实施的“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重点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支持1000个左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经审核确定,全国共有969所高职院校纳入此项目计划。这一阶段,政策的推进导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强调发挥地方及行业在专业设置的调控引导作用。2011年9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动态机制,围绕国家产业发展重点,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各地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引导高职院校调整专业设置。

第二,确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原则、目标和重点。教育部、财政部共同下发的《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明确坚持服务和发展、重点突破与整体带动、学校主体和社会多方参与、区域特色与行业统筹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推进校企对接、探索系统培养、强化实践育人、转变培养方式、建设教学团队和实施第三方评价的目标以及重点支持产业支撑型、人才紧缺型、特色引领型、国际合作型专业。

经过示范高职院校到骨干高职院校的持续推进,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实现了由政策推动建设到内涵提升的常态化建设的转变。在此进程中,强调重点专业建设,强调重点专业带动专业群建设,较大程度上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时期(2014-2019)

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同时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办学自主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亦指出坚持产教融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动区域内职业院校科学定位,集中力量办好当地经济社会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集群)。职业院校可以在政府和行业的指导下对接职业和岗位需求自主设置专业。2015年7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社会发展实际,定期修订发布高职专业目录。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得以系统化和程序化。此阶段的政策的推进导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确定试行专业诊断改进制度。2015年6年《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决定逐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诊断与改进制度,同时试行专业诊改,支持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设计诊断项目,通过反馈诊断报告和改进建议等方式,反映专业机构、社会组织对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的认可程度,倒逼专业改革与建设。为推动诊改工作,12月《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下发,方案中通过设5个诊断项目,15个诊断要素,37个诊断点来构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该体系指出需从专业建设规划、专业诊改和课程质量保障三个诊断要素保证专业质量。

第二,明晰专业群特征及实施策略。《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专业群的特征由此确定。提出要通过优化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布局和推动国家新兴产业示范专业建设等渠道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要面向企业的创新需求,依托重点专业(群),校企共建研发机构,面向国家重点发展产业,提高专业的技术协同创新能力,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引导高职院校集中力量办好当地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群)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务院2017年1月颁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通过专业改造等方式设置复合型专业来加快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建设一大批服务现代产业的新兴学科专业集群。

第三,健全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2015年10月《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明确提到专业目录实行动态管理,每5年修订一次;建立健全专业设置的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把招生计划、计划完成率、报到率、就业率、办学情况评价结果等作为优化专业布局、调整专业结构的基本依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通过增设、合并、更名和取消相关专业来实现专业设置的调整。可以说,新《专业目录》和新《办法》的颁布对高职专业群建设,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到把市场供求比例、就业质量作为学校设置调整学科专业、确定培养规模的重要依据。

(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时期(2019 -至今)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指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分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高职专业群建设进入到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时期。

第一,明晰高水平专业群改革发展任务。2019年4月教育部联合财政部下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提出支持基础条件优良、改革成效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专业群率先发展。该《意见》明确将专业群作为建设的核心内容,将打造高水平专业群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任务,提出要健全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融合;建设开放共享的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健全多方协同的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这表明专业群建设由前期的实践探索正式进入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范畴,成为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抓手。此次“双高计划”共197所高职院校(56所高职院校进入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141所高职院校进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合计申报389个专业群,覆盖了19个专业大类。

第二,加强专业群教师团队和课程建设。为深化职教改革,2019年5月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该《方案》指出按计划、分步骤建成一批覆盖骨干专业(群)、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明确了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经验成果的建设任务。同年6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到要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可以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确定6~8门专业核心课程和若干门专业课程。课程需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二、我国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前景展望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从示范校、骨干校到特色高水平建设阶段,高职专业群建设由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同时,在对专业群的组建逻辑上,形成了基于产业链产业结构建构专业群、基于岗位需求建构专业群、基于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建构专业群等几种突出的建群模式。专业群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还面临着建设驱动行政导向明显、建设过程中资源整合不畅、建设效果评价机制欠缺等问题,故此,笔者从需求驱动、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价三方面进行前景展望。

(一)专业群建设需求驱动:主动作为

专业建设作为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点,从传统的专业建设到专业群建设,各高职院校都进行了专业的优化整合以及专业群建设的大胆实践,从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现状来看,推动专业群建设的主要推力还是主要来自于政府,自国家政府推行专业群建设伊始,便打下了“行政导向”的深深烙印,比如示范性高职院校时期,政策文件中所提及到的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便成为此时的规定动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处于专业群建设主体的高职院校处于被动地位;从示范校计划到“双高计划”,一些高职院校采取应付方式,对专业往往缺少深入调研和科学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增减形成专业群,这就导致专业群建设先天不足,效果和预期相差甚远;另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基本面向,专业群产生的背景正是基于即便是某一个实力雄厚的专业也无法单独面对产业集群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新要求。从专业建设流程来看,专业建设通常是在行业、产业转型升级之后,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元素演化为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进入到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用于人才培养。行业产业的发展呈动态,产业需求会随着技术更新、结构调整而进行扩张或萎缩,故而专业群的建设也处于不断调整中。而人才培养则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应更好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从政府行为的“行政导向”和企业行业需求的“外部倒逼”转向高职院校主动作为,这要求高职院校需具有前瞻意识,能积极把握产业发展动态和行业升级趋势,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对接,以此化解人才培养滞后和产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专业群建设资源策略:整合共享

专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引起资源的整合。专业群建设是打破原有专业组织、资源的约束和限制,改变现有的基于工作岗位的窄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统筹、优化来提高专业群建设水平。但由于受传统专业建设模式和思维僵化影响,专业群建设易形聚神散,缺乏群内资源的深度互融,师资、实习实训、课程教学资源等资源共享显得举步维艰,未实现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因此,资源的整合共享是专业群建设的重点,高职院校需进行校内外各种资源的深度整合和优化,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效益的最大化。

首先是校内资源的整合共享,专业群建设应充分发挥集群效应,对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和实习实训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强化资源共建共享。形成“低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平台+模块”、“平台+模块+方向”等多种模式的课程体系;通过集约化利用实践条件,整合专业群内相近、相关的实习实训项目,建构实习实训综合共享平台;聚集一批素质精良、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团结高效的 “双师型” 教师团队,形成专业群教师团队的数量优势、结构优势。

其次是校外资源的整合共享,包括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和行业产业企业资源等,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不单单校园内部资源的调整和优化,其动态调整更需要在共建共享的前提下加强与政府、社会以及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与合作,要切实实现政府、社会以及行业企业参与到高职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真正及时掌握区域经济的发展动态以及对人才的发展需求,进而对专业群进行适当调整,实时优化专业布局,使得各专业能紧贴产业行业发展,增强外部适应性,专业群更富有活力。

(三)专业群建设效果评价:多元参与

评价的本质是价值判断,其表现为诊断、鉴定和改进的过程。自提出专业群建设要求以来,各高职院校便进行了积极探索尝试,但专业群建设有未达到预期效果或者多大程度上实现预期效果,这需要通过效果评价进行鉴定。目前,我国的专业群建设评价工作大多停留在高职院校内部的自检自改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立项审查活动中,评价主体相对单一,考虑到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活动,涉及到多元利益主体,因此,在评价过程中,除了政府和高职院校,要积极大胆吸纳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参与到专业群建设评价。一方面,任何一个专业群的产生到发展都有生命周期,专业群建设不可能是一蹴而就,而是一项实时调整的动态系统工程,行业、企业处于区域产业情境中,可实时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吸纳行业的职业标准,将技术领域明晰为学习领域,在此过程中,也通过多元主体的诉求和利益表达,探索最为合适的专业群建设。另一方面,第三方评价作为与被评单位无隶属关系和利益关系的社会组织所实施的评估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活动,其评估基于政府、学校视角之外,作为专业的评估中介,在理论、实际运用或者在评估的专业化、规范化及程序的操作执行上,要比政府评估及高职院校内部评估显得更专业。而且作为独立的评估实体,始终能够不偏不倚,独立行使专业群建设评估行为,向委托者提供专业化的评估服务。


参考文献

[1]平和光.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组建的基本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19

[2]施泽波.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

[3]潘海生.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核心任务与建设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20

[4]霍丽娟.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教师的成长与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

[5]赵利堂.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估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应用技术教育研究》2022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