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下载

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科研处 > 成果集粹 > 正文 >

努力践行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

[腾讯官方微博] 发布时间:2024-04-17 点击:

努力践行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


马必学


编者按:为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日前学校开展了“学校名师谈治学(校)、教学名师谈教学、科研名星谈科研”的笔会活动,这一活动得到了各位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纷纷撰文表达自己的思想。为此,本刊特推出“名师笔会”专栏集中发表这些观点和主张,长者独立为文,短者连缀成篇,形式灵活多样,以飨广大读者。

通俗的讲,使命即担负的重大责任和任务。使命是历史的产物,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代或历史阶段,孕育不同的历史使命。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职业教育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作为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己任的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宗旨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又多又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是高职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高等职业院校应该自觉担当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坚持与时俱进、加强内涵建设, 加快高质量发展,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征程中彰显高职教育价值、贡献高职教育力量。

从哲学意义上讲,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特有属性。就高职院校而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并通过社会培训、科研和技术开发提供社会服务是其本质所在和特有属性,也是高职教育内涵的主要组成要素。由此可知,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就是体现高职教育本质所在和特有属性的各要素的建设。因此,通过加强党的建设,专业、课程、师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水平,凸显办学特色,让党和政府放心、人民满意,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践行新时代高职教育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坚持党建赋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建赋能,就是要坚持党对学校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赋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为建设现代化国家服务,这是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鲜明特色和本质要求。要通过扎实做好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及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各个方面和全体人员的育人资源及育人力量,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要以党建目标统领育人方向,创新五育并举、德技双修的人才系统培养机制,完整清晰地确立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各自内涵和基本内容,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

坚持质量第一,实现特色发展。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是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质量的原意是指产品和工作的优劣程度。《教育大辞典》对教育质量的定义为: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西方的教育家(如瑞典的胡森)认为: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就是指高等教育活动所产生的结果(或效果)达到既定目标的程度,或者说满足社会及受教育者需求的程度。现代产业分类中教育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教育服务对象是政府、社会、受教育者,教育是为国家服务的,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是为受教育对象的生涯发展服务的。而教育服务质量就是指教育满足教育需求主体明确或潜在的需求的程度。因此,党所制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党和政府、社会、受教育者对教育的满意程度,是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

坚持质量第一,首先是要树立“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教育质量观,并以此指导和引领质量行为;其次是要健全包括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内容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内外共治的质量保证体系,实现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就当前来说,重点是要通过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课程教材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学管理现代化建设,拓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根据教育所具有的服务属性,把国家、社会(主要是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受教育对象(学生)的知识、技术、技能提升度,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核心标准,不断强化质量意识,持续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深化各项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特色是学校独特的办学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所在。办学缺乏特色就会缺乏生机与活力,就会迷失方向,从而失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因此,没有特色就没有质量,也就没有活力。但是,特色是建立在一定的办学质量的基础上的,没有一定的质量保证,就没有特色。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得以发展,形成办学特色的根本。建设优势专业和专业群是办学特色的核心,人才培养特色是关键,人才培养说到底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一所学校的优势专业所在就是学校的特色所在。学校要建设好以学校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好适应区域产业发展、体现技术前沿、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的重点专业及相关专业群;要坚持高职教育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和坚持以技术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定位,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基本素质教育为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积极探索并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 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努力办出高职特色和学校品牌,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信誉和美誉。

3.坚持“ 双高建设”导向,打造高水平专业群。专业是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根据教学需要划分的学业门类。与普通高等教育多以学科知识体系和工程类别划分专业不同,高职教育多以职业能力要求和技术类别划分专业,这是由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决定的。专业群,是由1一2个办学水平高、实力强,与相关的产业集群契合度高的专业为核心,若干个专业基础相通、技术或服务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可共享的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高职院校可以围绕产业集群或产业链构建专业群,也可以基于专业大类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或人才链构建专业群。要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足“功课”。

首先是要主动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引起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生产过程、服务领域、驱动要素等方面的深刻变革,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个人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变化,对人才结构和规格的更新和更高要求,按照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合理组群,确立专业群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定位。要立足服务面向、对接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变革教育资源组织方式,创新产学研协同模式,构建具有教学、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的集成功能,基于利益相关方共同治理并享有一定自主权的跨专业和院(系)的专业群组织管理形式和运行机制。

二是要依据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对接专业群所对应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内的人才需求类型及规格、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按照底层可共享、中层可融合、上层可互选的原则,整合优化课程设置和内容,重构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形式、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在内的课程体系。底层可共享是指整合群内各专业所共同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构建面向专业群内所有专业学生学习的公共课程平台。中层可融合是指依据各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职业能力和技术技能,确定的面向本专业学生学习的专业核心课程平台。上层可互选是指密切跟踪产业发展、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实时开发更新课程内容模块,开设的供专业群内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学习的跨专业选修课程平台。同时,要根据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带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实时开发更新数字化课程资源,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三是要以专业群教师教学团队建设为根本。要根据专业群内各专业教师的专业结构,结合专业群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方向,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组合,创新传统专业教研室组织方式,选拔培养用好专业群负责人和群内各专业带头人,做到每个方向都有骨干教师主导,每名教师都有擅长的方向,从而形成错位发展、各有所长、能力互补、结构优化的专业群教学团队。

四是要以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要根据专业群课程体系,整合优化群内各专业实践教学资源,重组共建共享型实习实训中心和管理机构,创新管理制度和教学实训方式,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等产业行业先进元素,通过嵌入或融入的方式,创新实践教学项目,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整体提升实习实训中心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实践教学基地的共享度、使用效率和实践教学的质量,以数字化、信息化带动校内实训基地转型升级。要依托专业群对应的行业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建好用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支撑引领专业群校企协同育人走深走实。

4.做实产教融合,促进共同发展。产教融合是指通过产业和教育合作融通,精准把握工作世界对人才培养的动态要求,发挥桥梁纽带、辐射带动、资源集聚作用,促使学校和企业联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等方面协同合作,携手开展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发展共商、成果共享,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探索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新模式,激发学校整体办学活力,实现教育与产业同频共振,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生产(服务)链有机衔接,学校和企业共赢发展。

做实产教融合,一是要学好用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有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和制度,尤其是要积极主动争取或参与各级政府组织和主导的产教融合项目,发挥政策优势和效益。二是学校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它方为中心,以服务和贡献求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调动和发挥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热情和积极性。利用企业优质的生产、技术、人才资源,通过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接纳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派出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接纳教师到企业锻炼,赋能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三是要坚持以项目为引领和驱动,完善激励机制和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在专业教师、实验实训条件、教学培训教材资料、技术技能及教学培训经验积累等方面的资源和优势,主动积极地参与行业、企业的生产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新建大中型生产和服务项目调研咨询和方案设计、员工培训等合作项目,通过项目“联姻”,助力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拓宽校企合作之路,彰显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服务社会中的动能和红利,诠释责任与担当。



责任编辑:李文鹏

本文来自《应用技术教育研究》2023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