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下载

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科研处 > 成果集粹 > 正文 >

处理好治学中的六对关系

[腾讯官方微博] 发布时间:2024-04-17 点击:

处理好治学中的六对关系


涂爱荣


严谨治学,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三十年来,我深刻地体会到,要做到“严谨治学”,不仅要从心态上处理好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的关系,还要在具体的学术工作中处理好热与冷、博与专、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1.处理好苦与乐的关系。做学问是苦的,也是乐的,关键取决于做学问的心态。把学问当作任务和压力,则“苦不堪言”;把学问当作兴趣和爱好,则“乐在其中”。做学问的“苦”表现在,在此过程中,既有“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也有“两句三年得”的艰难,还有“爱好由来落笔难”的无奈。这些,在经历的过程中,都是阵痛。但在经过冥思苦想,一个个困难被破解后,终于峰回路转,文思泉涌,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苦尽甘来的快乐感,不做学问的人是体验不到的。

2.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在高校,教学与科研是一体的,但又有所偏重,无论是做科研,还是搞教学,都是得失兼具。做科研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冥思苦想,沉潜其中,劳神、费心、伤身,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失”;在这样的艰辛付出后,一篇论文的发表,或者一项课题的中标,带给人的是精神上巨大的获得感,甚至是物质上的获得感。同样,教学工作中的备课、上课、答疑、作业批改、教学研究、教学技能培训等等,也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当这种时间和精力上的“失”能够使学生受益,能够得到领导和同行的认可,作为教师,同样能够收获许多快乐感、满足感乃至幸福感。

3.处理好成与败的关系。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做学问的过程,也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不断进行能力的提升直至成功的过程。比如,各级各类项目的申报,往往不能一蹴而就,因而不能急于求成。一报就中的情形并不多见,许多申报成功的项目其实是“屡败屡战”的结果。论文的发表也是如此,一篇论文完成后,在经历几次、十几次的投稿后,仍“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未能刊发,这是常态。但在这种“失败”的过程中,通过反省、修改、查缺补漏,写作能力能够得以提升,而且这种“失败”中往往孕育着下一次成功刊发的希望。

4.处理好热与冷的关系。治学中的“热”和“冷”既指学术研究的状态,又指学术态度。因此,处理好治学过程中的热与冷的关系,就包含三层含义:其一是说,在做学问时既要关注甚至追踪社会热点和学术热点,也要坚持自己的学术方向,有时甚至是冷门学术方向;其二是说,治学既需要有拥抱学术、爱好学术、献身学术的热情,也要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功夫和定力;其三是说,在热闹、浮躁、喧嚣的学术氛围中,要坚守初心,保持冷静,不随波逐流,不跟风。

5.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治学,既需要“博”,又需要“专”。所谓“博”,就是既要广泛涉猎与自己学科和研究方向相关的书籍、文章、各类资料,也要对相邻或相近学科的文献进行“博览”。而在做学问时,既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跟着热点跑,也不能“遍地开花,无处结果”,而要专注于自己的学科领域和自己的研究方向,深潜、深耕、深挖,注重学术积累,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和潜心研究,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并力争成为本领域的专家。

6.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些学者总喜欢把教学与科研对立起来,把两者当作互不相干的“两张皮”割裂开来。有的人教学“教”的是一门学科,科研“研”的是另一个学科,他们认为教学和科研是并行不悖的两条轨道,这种观点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高校,教学与科研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它们共同构成治学的重要内容。一个优秀的治学者,往往会不断地从教学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然后通过教研、科研解决问题,实现“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互动。

只有处理好了以上六对关系,在治学中坚守初心、保持定力,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


责任编辑:李文鹏

本文来自《应用技术教育研究》2023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