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下载

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科研处 > 成果集粹 > 正文 >

真善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行动选择

[腾讯官方微博] 发布时间:2024-03-13 点击:

真善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行动选择


丁振国


摘  要:网络借贷陷阱、网络谣言、网络语言暴力、网络成瘾等一系列大学生网络问题充分暴露出我国大学生网络素养有待提升,高校网络素养教育有待加强。本文从大学生对网络的高接触与低素养并存、大学生对网络的防范能力不足、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面临考验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紧迫性。阐明了求真、向善、育美是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并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开展提供可操作的行动选择建议。

关键词:真善美;网络素养教育;大学生


近年来,网络诈骗、校园贷、网络谣言及语言暴力、网络成瘾等一系列大学生网络问题和失范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发突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既对大学生的身心、学习、生活造成不良影响,也有损社会的健康发展。由此暴露出了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缺失,网络素养亟待提升的现实议题。

网络素养指人们认知网络、使用网络、利用网络和改变网络的能力、素质和修养。具体内涵包括:(1)对网络的批判理解力。信息技术的更新发展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自我认知及交往习惯都发生了改变,全面深化对网络的理解有助于通过网络表达利益诉求参与公共事务。人们在享受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和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应深入了解网络生存潜在的危机和网络的局限性。(2)网络行为的自制力。表现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随着人们与网络接触日深,越应认识到网络社会不是真空的存在,不能超越法律的约束,网络中违法犯罪行为也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培养网络伦理道德和安全意识以及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规范约束网络行为,以自我控制的方式增强自律能力是必备的网络素养。(3)利用网络促进自我提升的能力。当前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不断增强,网络情感的表达能力和利用网络资源促进自我提升都是网络素养的重要内容。

网络素养教育是一种适应网络生存发展需要的网络认知和理解力,网络自制力及自我提升的综合教育活动。其内容遵循网络素养内涵要求和一般原则,同时也要尊重教育活动的普遍规律和网络行为的特殊性。具体概括为三点:(1)系统性原则。网络素养教育应综合考虑到网络信息的批判意识教育、网络知识、能力教育和网络道德安全教育。在实施网络素养教育时,要根据国家的政策方针及网络空间活动变化走向来调整教育体系,保持开放的信息要素流动,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素养教育也不是高校某一部门的工作,应该统一领导,全校上下各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更要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到德育工作和课程思政中,加强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管理等,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网络素养,将其融入到学校育人工作的方方面面。(2)针对性原则。我国的网络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基础不足,师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同时,根据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差异,应实施分层分类教育,充分考虑各专业、学科教学内容的侧重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如,不一定严格按照行政班级开课,可以进行跨系、跨班的自由选择,让相同相近网络素养基础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既便于交流,也有利于学生充分感受到网络素养教育的价值所在。(3)互动性原则。因为网络社交平台的互动性极强,这是吸引大学生的重要原因,所以网络素养教育必须打破传统单向度的传授模式,注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以教育者为主导鼓励双方共同参与和双向交流,在交流互动中适时恰当地进行教育引导。一是要善于启发动员大学生的积极性,二是要建立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才有利于理想教育效果的实现。


一、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现实必须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双刃剑,利弊伴随而生。一方面,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娱乐、信息等多方面的便利;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电脑终端连接的信息量远远超过受众所需。

1、大学生对网络高接触与低素养并存。当前大学生以95后为主,是互联网用户的主力,被称为“网络世代”,他们接触网络早,上网时间长,但这种高接触并不代表高素养,他们对网络的认知多是通过其自身参与自发形成,而这样自发形成的认识往往因人而异,在个体接受网络信息时甄别能力也各有不同,导致大学生网络素养整体偏低且水平参差不齐。大学生喜欢使用QQ、微博、微信等在网络空间互动,就社会热点及关注的信息事件表达个人观点,这是一种新的交流学习方式。但QQ、微信等交流活动有别于传统线下面对面交流,导致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常规线下交流情境,出现情感表达障碍,以至于在网络空间的情感表达也给人造成误解,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2、大学生对网络的防范能力有待提升。学校相对外界环境更加单纯,大学生虽然学历水平高,但社会阅历不够,容易上当受骗,如不良网络贷款平台通过低门槛的贷款和隐蔽诱骗等手段,引导大学生过度消费陷入“高利贷”陷阱。另外,网络的便利、心理诉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构建的虚拟真实世界,严重影响学业导致无法顺利毕业,破坏身心健康和个人成长发展。一部人缺乏“免疫力”,在网络中肆意侵犯他人权益,使用网络语言暴力攻击、侮辱、诽谤他人,是伦理道德意识在网络空间的缺失和危机。同时,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普遍较为淡薄,在触网过程中无意泄露个人信息造成财产(包括网络虚拟财产)的巨大损失,也给个人带来难以承受的痛苦。

3、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面临考验。大学生虽然接触网络早,但对网络缺乏完整的认识,对网络信息的批判能力不足。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中辨别真信息和有用信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存在困难。网络信息浩瀚庞杂,一方面,存在着不良信息和网络谣言的泛滥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另一方面,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中交锋碰撞,一些错误思潮和虚假信息也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潜在风险,导致理想信念弱化、价值观混乱、道德责任感缺失等问题。在负面信息的干扰下,大学生可能产生偏激的想法和行为,对自身和社会造成危害,加之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及文化渗透,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网络信息批判理解力的培养。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迫在眉睫。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价值追求

在大学生网络素养中,网络信息技术的理解力是基础,安全意识是核心,自控力是关键,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根本。所以,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应以精神层面的成长引领和完善人格的养成为重点,以网络知识和信息的接受批判、反思表达提升等阶段发展为步骤,以追求真善美为终极价值归属。

1、求真。一般来说,求真即追求真理,是对客观世界本质的证实[2]。在网络素养教育中,求真应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真理之真。网络碎片化、速食化快节奏的信息传播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海量信息,促使人们的学习和娱乐方式也逐渐“碎片化”,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有其特定时间地点参与的优势,让人们在信息的选择过程中得到更多自主权,但这种快节奏浅层次的阅读使得知识获取也碎片化,不完整、不系统,造成纸媒式微,那些承载系统知识体系的经典书籍被束之高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缺乏丰盈优质的内容,更不用说是求得真学问和获得真知识。这种碎片式阅读有时不仅不能增加大学知识的库存,反而带来信息超载的困扰和“信息茧房”的束缚,碎片化的知识不能带给人们获得真知的愉悦和激动,而可能是无所适从的茫然与困顿。所以,培养大学生运用网络提升获取真知、利用网络为自身学习发展服务的能力是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次,是真实之真。网络世代的大学生们从小就被网络媒体影响着自己的认知,长期处于网络文化生存的状态中,有部分人更是误将网络世界等同于真实世界,沉迷于网络游戏、小说和某些“迷群”文化中,导致其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异化,部分人最终则是身心发展的异化。因此,帮助大学生厘清真实与网络世界的边界,构建理性真实的认知,提高大学生网络生存的判别能力和辨析能力是网络素养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三是真相之真。网络的匿名性及隐蔽性带来了普通人群与精英阶层话语权的平权时代,信息发布门槛低,“人人都是麦克风”也为各种谣言和虚假信息的蔓延提供了条件,加之有些平台的网络“把关人”缺位,谣言呈几何级数快速扩散,而大学生对谣言的免疫力不够,常会影响他们理性思维能力。因此,网络素养教育要着力提高大学生辨别信息的批判意识和能力,增强大学生的正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2、向善。“善”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追求。网络具有平等、开放、多元、交互性等特点,在给大学生送来开放、自由、民主和多元的价值观外,也赋予大学生全球化的视野及丰富的知识储备。在他们方便快捷地使用这一现代化交往工具的同时,也容易造成意识形态淡薄、价值取向模糊、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弱化及人际关系冷漠等问题。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必然内含有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而“向善”应是互联网环境中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一。向善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高速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背景下,向善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追求和坚守,亦是一种价值取向,即选择那些正义、公平的,良善且符合多数人利益的,有助于社会文明进步的充满人性关怀和温暖的价值观念,去践行崇高的理想和道德选择,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有效克服价值观多元和意识形态冲突。“向善”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中意义重大。

3、育美。德国著名诗人席勒曾从美学的角度阐释过关于人的品格塑造的观点。他认为,只有通过完整的审美教育才能达到实现人格的完善,只有健全的人格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3]。审美能力是完整人格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素养,尤其是网络时代,多元文化在虚拟空间的交锋和碰撞,美与丑等各种不同价值观干扰和影响着大学生的准确判断,网络审美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抵制恶俗文化的侵蚀,形成理想、健康的审美意识,进而塑造大学生健全高尚的网络社交人格和品性,对于远离低俗文化、克服网瘾和强化深度阅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重视审美和审美教育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网络中一些粗俗丑恶的现象往往非常吸引眼球引发围观,一些毫无内涵的快餐文化也因为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娱乐功能而受到大学生追捧。在这样的网络文化氛围中,大学生会用功利及实用,甚至是庸俗的追求取代人文关怀和对历史价值的尊崇。所以,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尊重审美独特性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三、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行动选择

  网络素养教育的落脚点是育人,是帮助大学生进一步认识互联网的本质,在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学会更好地处理个人与网络及虚拟社会的关系。因此,新时代背景下,网络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培养健康成长的网络世代新青年是高校网络素养教育的新理念。

1、求科学体系之真: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体系。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是社会、政府、高校及个体多方协同育人的体系。社会方面,相关单位和各行业及家长都应积极参与其中,尤其是社会公益性组织要担当起依托互联网广泛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责任。高校方面,应组织开设网络素养课程,有条件的单独开课;没有条件的,也应将网络素养的教育要求和内容融入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学中,将其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予以重视。同时组织编写相关教材。政府方面,要加大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全面保障网民合法权益,同时健全网络法律法规,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环境。个人方面,大学生应主动意识到提升网络素养的重要性,同时积极参与各类网络体验活动,如学校相关社团开展的网络主题交流、网络文化节等专题实践教育活动,通过正面有效的网络参与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同时,加大网络素养师资培育。网络素养教育效果与师资队伍的素质直接相关。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复杂性,网络素养师资既要政治立场坚定,又要网络技术业务过硬,不仅是具备网络知识、技术的教授能力,更要懂得网络传播规律、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和网言网语,否则将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加大网络素养师资培育,首先是遴选优秀人才。高标准严要求地挑选一批计算机专业优秀青年教师加入到网络素养教育工作队伍中;其次,要采取专家授课、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帮助网络素养师资队伍提升工作能力;第三,要加大青年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和规律研究。第四,完善网络素养师资评价。应包括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办法及评价结果的运用等。评价结果应以大学生的网络表现为主,也就是依据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综合体现来考察效果。评价指标和办法应由专家制定,与学校专家评估、教师自评相结合,并将结果纳入教师考核评估体系中。

2、向主体提升之善: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提升网络素养。

网络素养是大学生在网络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却与网络发展速度不相匹配,存在相当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虽然乐于主动接触网络,但对自身网络素养主体身份并不明确,认识网络有待从自发状态到自觉意识的转变。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应充分调动起自身主体作用的发挥。首先,必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由于思维方式尚不成熟,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足,在网络不良信息的干扰下容易出现偏激的言行,从而给大学自身发展带来很多困难。一方面,要教导他们通过线上线下的自主学习及专业知识技能的增长提升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与良师益友交流,与他们共同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通过良师益友的帮助确立其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在网络中能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影响。有着正确价值取向的大学生才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培养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自觉性。把尊重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发展愿景放在首位,在学校和家庭的协同引导下培养其自我思考、自我教育的自觉性。要加强其对网络的科学认识、辩证思考,并强化其网络使用技能,网络素养的自觉提升不受场地和设备限制,具有普遍适用性。最后,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自我约束力。网络诈骗导致部分大学生深受其害,也使得部分网络技术达人企图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和网络特性对他人进行蓄意迫害造成巨大社会影响。一方面,要教育大学生认清自身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倡导同学之间相互提醒和监督,强化网络行为的约束力。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的时间主要用于娱乐消遣,常会对网络信息不加仔细鉴别地随意转发或断章取义地评论,缺乏仔细考量。发挥同学间的相互督促有利于及时快捷地限制一些可能造成恶劣后果的转发或言论,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育校园文化之美: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校园网络文化应宣传科学真理,传播主流先进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鼓励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共同发展,共同营造既贴近学生、满足学生日常学习生活需要,又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校园文化氛围,为网络素养教育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首先,将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在此基础上,通过贴吧、论坛、QQ空间等多种途径开展线上交流讨论,也可组织专家学者的线上解答或专题讲座,引导大学生弘扬主旋律,鼓励大学生积极探讨心理健康等话题,让大学生可以通过向教师或同伴倾述而寻求帮助;也可以班级为单位召开线上主题班会,以多种方式引导大学生提升网络素养,也学会更好地利用网络解决自身困惑。其次,引进丰富的网络资源数据库,请网络素养教育教师予以培训、宣传和指导学生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种网络资源为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便利。同时,高校应努力建设好校园网,让校内安全网络能够下载更多大学生有用的应用程序等资源,更好地为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服务。最后,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要在校园内传播健康、进步、有益的网络文化和资讯,尤其是主动推荐一些科学、文明、充满正能量的网页和公众号或者推文,营造向上的文化氛围,让网络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和时代精神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三课堂”,坚决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合理运用网络传播特点加强对大学生关心的敏感问题积极正面引导,深入细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袁军,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曾山金,龚巧茹.教育管理的目标是求真[J].江苏高教,2005.

[3]黄永林,张武桥.基于社交网络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路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责任编辑:李文鹏


本文来自《应用技术教育研究》2021年第一期